“信用卡”在台湾还是支付的主流工具,但十年前的双卡风暴令人记忆犹新,许多人因此债台高筑,甚至有不少人到现在都还没摆脱债务。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台湾信用卡循环余额,最高的族群集中在30-49岁,比例占了将近七成,而20-29岁的年轻族群所占比重则不到8%,显示在当年的教训后,银行不再盲目地冲卡量、冲业绩,也让年轻世代的卡奴比例获得改善。
年轻人办卡量有多有少,但消费似乎都负担范围内,而银行端也持续推出新款信用卡,嵌入一颗颗水钻的卡面,让信用卡越来越闪耀。
确实历经双卡风暴后,信用卡在台湾从放款工具回归到支付工具,更严格的核卡把关也让信用卡在现在电商及网购蓬勃发展下依然屹立不摇。
现在电子钱包、金融卡、信用卡或是各种行动支付很方便,出门不带钱的人越来越多。
但教小孩的时候说“刷卡买东西不付钱”,会不会造成错误印象、影响长大后的金钱观念呢?
台湾的一个妈妈看到幼儿园的课本中,其中一课的课文题目是“刷卡”,内容则是“买东西,不付钱,卡片一刷,帐单自动寄到家。”
当然从字面上解释刷卡,的确是这种意思,但“简陋不细腻的解说,不会误导孩子的金钱观念吗?
很多家长从小被教育“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对还没有学会分辨善恶的孩子,就有这种“买东西不用先付钱”的观念,这种教育实在不是好事。有从小就训练卡奴消费的错误嫌疑。
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很单一,教了半天只记住“刷卡不用付钱”,对于帐单是什么也搞不清楚,以后看到什么喜欢的就叫爸妈刷卡,还说“反正不用付钱”,这时候要纠正才累。
不管用什么卡,其实背后提供的汇率、优惠等,都是一门金融学问,用太简陋的语句叙述,真的会让小孩子有错误的金钱观念。至少要提醒,“刷卡只是延后付钱,但还是要付钱,而且还有利息,或是刷卡其实也是在花自己的钱”,让小孩子学到“付出才有收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