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打饭,机器人收钱,校园AI应用集中爆发

高校已经成为AI应用落地的集中爆发地,而主角也可以是传统企业。

今年7月,北京大学农园食堂迎来了两位“特别”的收银员——两部收银机器人。虽然这两台收银机器人还在低调测试,但其功能已经可以颠覆现在很多 打着“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的AI落地项目,不仅能够识别超200多道菜,之后还将实现刷脸支付。

智东西独家采访得知,这款收银机器人由知名一卡通厂商研发,现在刚刚试行一个月。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称,一旦这款机器收银系统正式启用,将“视频识菜计价”、“刷脸支付”、“食物营养值测算”等功能火力全开将成为AI在高校食堂这个场景落地的先行者。其实,收银机器人已经频繁地出现在超市、蛋糕店等场所。但是,市面上大多数收银机器人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盘子的颜色识别价格。

而北大的这款收银机器人的原理不同,它们需要扫描菜品本身。通过在“岗前培训”中对食堂的200多种菜品图片进行学习,这款机器人收银员可以通过扫描菜品的纹理,进而识别菜品及其价格。

智东西对这款收银机器人进行了实地体验探访,虽然这款AI结算机器人并非来自互联网巨头或AI明星创业公司,而是来自一家传统的一卡通领域的“老炮儿”企业。传统企业能否驾驭人工智能行业,做出应用效果和盈利模式双优的AI落地产品?在“高校AI应用落地”这块蛋糕上又有多少可发力的点?跟随我们的体验和采访来探个究竟。

10s完成支付,馒头和包子傻傻分不清

这是两个机器人收银员,它们和食堂阿姨并排“站在”自选餐出口,“身高”相近。

北大食堂的机器人收银员一方面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菜品及其价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脸扫描完成校园卡扣费。

这款收银机器人身材匀称,主要由顶部菜品识别摄像头、双面显示屏、人脸识别摄像头、刷卡感应器及投影板五个部分构成。

据智东西亲自体验,这款收银员机器人还是很便捷的,虽然偶尔也会不准。

智东西打了韭菜炒河虾、凉拌平蘑和白菜豆腐汤三个菜,将餐盘放到机器人托盘上后,机器收银员在2秒钟左右就立马识别出菜品,同时要求支付16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但当智东西买了两个馒头时,机器人收银员将其中一个当成了“果酱香包”,于是,机器调试员为我进行了手动调价,避免了机器人“乱收费”。

另外,智东西一开始还遇到了识别无效的情况。由于该机器人的投影板和餐盘大小相近,因此餐盘很容易压到警戒线,这就会导致菜品识别不出来。

当天,智东西没有体验到人脸支付,但是转而在机器人上刷校园卡,快速完成了支付。据称,该机器目前刚试用了不到一个月,其人脸识别支付系统暂时还没有开放。

据机器调试人员介绍,等到它们投入使用,和校园卡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就可以同时实现机器计价和扫脸支付两大功能。届时,将能实现1位食堂阿姨搭配5-6台机器人收银员的人机合作模式。

选机器人?还是食堂阿姨?

下午五点左右,北大农园食堂开始忙碌起来。

小伟同学是今晚第一个使用收银员机器人的用餐者。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因此他还拍照将这个消息分享给了室友。

“感觉食堂变得更高大上了,机器的收银速度和食堂阿姨差不多。”小伟同学说,“不过,如果人工收银和机器人收银都空着,我还是会选择食堂阿姨,因为食堂阿姨站得更靠前,并且当你还没靠近,她已经积极地帮你算好了价钱。”

当记者问到食堂阿姨对收银员机器人的看法时,食堂阿姨显得热情不高,表示机器人会在人很多的时候减轻她们的负担,但是她们对许多菜的价格烂熟于心,计算起来非常快,没有这台机器人似乎也是可以的。

小伟同学表示,收银员机器人也有一些小问题。比如,饭卡余额不足的提示很不明显,使他一开始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识别无效。同时,机器人刷卡没有限额,刷过30元没有输入密码的要求,因此他觉得不太安全。当然,小伟同学认为这些问题应该很容易优化。

华仔同学是收银员机器人的“常客”,他已经熟悉了机器人的“脾气”。对他来说,由“餐盘压警戒线”、“几个菜交叠摆放”引起的识别无效已经能够轻易避免。

同时,华仔表示,馒头和包子、土豆烧鸡和红烧肉以及大碗米饭和小碗米饭还是很容易混淆。当买到这些菜品的时候,他常常需要再核实一下价格。当然,大部分菜品的识别还是又快又准的。

对于个别计价不准的问题,机器调试员表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在岗前培训时加大对易混淆菜的训练,比如小油菜等简单的菜往往只需要1-3张图片就可以完成训练,但土豆烧鸡我们用了47张。”

“但是,像包子和馒头,对于这种人都不一定能分清的菜品,目前还是容易出错。这就需要我们来手动计价。所以说收银员机器人并不会完全取代人,它还是需要与人合作。”

对照测试快出1s,可识别营养值

据机器调试人员称,目前两台收银机器人正在做对照测试。其中一台收银机器人在不断进行算法迭代,另一台则不变。

经测试,不断更新的收银机器人价格识别速度可达到2s左右(在餐品摆放合理的情况下),比另一台快1-2秒。

据称,等到收银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时,其算法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它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识别准确度得分会越来越高。

当食堂配备多台结算机器人时,由于其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云端,因此只需要用一台机器做训练,其他机器就能随之进行算法迭代。

除了识别菜品的种类和价格,该收银机器人还有识别菜品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营养值配置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还需要在岗前训练中进行人工输入。

一卡通厂商出圈:产品已经成熟,市场推广刚开始

北京大学农园一层的经理表示,这两台收银员机器人是新中新集团和学校餐饮服务中心合作推出的试用机器。据了解,新中新集团多年为北京大学提供校园卡产品和服务。

新中新集团是国内的一卡通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其“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的直营客户已经达到了500家以上,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智东西想进一步对新中新集团的项目负责人王先生进行采访,但王先生表示:“虽然我们的产品已经趋于成熟,但目前刚开始推向市场,暂时还想低调点。”

王先生只是透露:“直接识别菜技术难度大很多,正好给了AI技术带来发挥的空间。”

就餐神器、刷脸进校、导航机器人,校园AI应用集中爆发

除了食堂收银机器人,北京大学还有一些其他AI应用。通过对这些AI应用的盘点,我们或许能了解全国高校AI应用落地情况的缩影。

2018年5月,北大计算机中心在校内推出了就餐神器——“北大就餐指数实时监控”工具。学生可以在APP上查看各大食堂的实时就餐人数、拥挤程度,进而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就餐地点和时间。

2019年7月,北大计算机中心和汉柏科技合作,在各大校门正式启动了刷脸”进校。该系统采用的是1比N实时人脸识别技术,在全国尚属首例。据称,无需提前录入照片,无论是黑夜还是雨天,校内人员都能快速进入学校,告别了排队向门卫出示校园卡的历史。

另外,自2018年起,北京大学宿舍刷脸支付销售柜、无人售货超市等AI应用都陆续落地北大,构成了北大校园AI矩阵的重要拼图。

除了北大,全国各地的高校也推出了多种多样的AI应用落地方式。比如清华大学的智能导航机器人、香港理工大学的AI虚拟试衣机器人、山东大学的“全场景任意消费人脸识别系统”、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人驾驶小巴士等等。

高校AI矩阵的爆发式推进,硬件厂商的自我革命

随着AI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广泛落地,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在积极推进“智慧校园”的发展。据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在公开采访中称,高校校园应用场景多、人员结构复杂、对技术和产品要求高、定制化的需求也较多。未来,北京大学将进一步探索人脸识别等技术在教室智能化管理、考场防作弊、课堂智能评测、校园安防提升等多元化场景的应用。

北大食堂收银机器人的项目负责人王先生对我们说:“未来已来,大势所趋。”

或许,当国内老牌的一卡通硬件提供商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以利用AI技术取代卡“片感应”等传统的交互方式时,AI圈子开始变得愈发热闹也愈发务实。可以想象,节约人力的“自动化计价”和无需卡片等物理介质的“刷脸消费”真的要来了。

从本案例中,我们发现,在AI行业的技术应用的落地过程中,并不是只有互联网巨头和AI明星创企在发力。其实,还有新中新等传统硬件企业“老炮儿”也在积极推进产品切入到特定场景。这或许告诉我们,“技术”对传统企业的壁垒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峻。